|
 |
|
万德莱破产与企业文化神话
万德莱破产与企业文化神话 |
【作者/来自】网站管理员 【发表时间】2007/3/1 【点击次数】1448 |
辉煌一时的无绳电话大王万德莱破产清算,消息传来,业界震惊——万德莱曾经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商业神话,一个吸引并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的行业帝国。然而,最终的事实确是如此! 国内的企业界有许多有趣的现象,其中就有:一家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,其光环立即被无限放大,仿佛她立刻就变成了“金丸”——从内到外品质如一,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。企业文化是支撑和驱动企业商业成功的强大动力,企业商业上的成功很容易被贯以企业文化上的成功,企业文化随商业的成功很快被神化,成为神话,于是这家企业的CEO就到处演讲,四处招摇他的企业文化,于是中国就有一批“明星”企业家或者称其为“新闻”企业家。 我在1999年接触过万德莱的一些高层管理者,翻开当时的工作日记,我对他们所展现的企业文化有如此的纪录:“好大喜功;好为人师”。在他们高涨的热情中,有强烈的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”的盲目,仿佛万德莱就是为完成缥缈的社会使命—如成为中国****跨国品牌—而诞生和存在的。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,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暴发的机会,从而取得一些商业上的成功,但有多少公司逃脱了“昙花一现”的命运?一次商业上的成功就是成功吗?在某个时段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2003年,北京有3家比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关张,其中一家的老总我很早就警示过他:一定要摒弃“捞金文化”(萝卜快了不洗泥,无视供应能力和商业道德,先把钱懵到手再说),否则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,可惜忠言逆耳。 一个企业能够长盛不衰,表层的因素是能够与消费者的需求同步,与市场的变化俱进,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是否具备****的、开放的、融合创新的企业文化。前者从经营安全角度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稳定问题,是提供企业长期发展的资源基础。后者解决的是更高层次的企业的能否基业常青问题。企业是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,还是从成功走向衰落,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文化;靠使命和愿景驱动的企业,在好的价值观的约束和激励下,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避免毁灭性的打击。 核心价值理念或企业文化的成熟和清晰从来都不可能是直线的,它充满了反复、曲折和不确定性(甚至偶然性)。在巨变的时代中,企业家最主要的任务,是为企业创造开放融合的文化氛围以使企业赢向不同的明天。对应企业要回答的“我是谁?”“我将是谁?”“我应该是谁?”的命题之外,企业文化还必须回答“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?”“什么是我们必须坚持和摒弃的?”以及“行为—观念的方法论”(即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、传承性、反馈性、实践性等的辩证思考和行动)问题。 很多企业的文化与发展的目标和速度产生磨擦和冲突,致使很多企业活不长。游走于道德和法律边缘的企业行为几乎存在于每一种商业活动中,它困扰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企业,所以商业上的成功并不等于有****的企业文化,更不是这种****的企业文化的成功。网上有一篇有关Dell的文章,叫《“成功”的商业模式,丑陋的企业文化》,最近有人披露国内某电信巨头主要靠给回扣揽取工程合同,以及周正毅,以及铁本…… 企业的文化与发展的目标和速度产生磨擦和冲突,还会使企业长不大。1999年,9年历史的小天鹅集团出现了“增长的痛苦”,它当年的销售额是25亿元人民币。与其对应的是,100年历史的美国通用电气出现了“停滞的痛苦”,当时它的利润是17亿美元。前者无奈、茫然、彷徨,后者坚定而大胆地突进。前者的文化几乎就是“小富即安”的汉文化的翻版,否则3亿美元的销售额怎么会感到“增长的痛苦”?企业文化不变,痛苦还将继续。 在中国,儒家文化博大精深,做人讲究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,也就是民间所说的“父一辈子一辈”,强调的是大回报。一时的得意并不能证明什么,企业要追求长寿,成为百年老店,企业文化就要讲究“诚”“信”“义”,这有点像那句广告语:“钻石恒久远”。企业如人,当企业在商业伦理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恒久坚持,进而取得持续性的商业成功以后,企业文化就可以神化了。或者不要这个排序,也就是“正确的商业伦理+持续的商业成功”实现以后,企业文化可以开始神化了。 我希望所有的成功企业都能够完成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过程,多产生企业文化神话,让中国更快地成长为经济强国。 |
【关闭】 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