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时常听奶奶说:“施恩于人不要记,,受人于恩不要忘。”那时年少,不甚懂事,对这句话也没太在意,长大了才真正懂得了它的含义。
多年来,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却往往与奶奶说的相反。不少人,对别人有点滴好处,一辈子念念不忘;而别人对他的好处,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。
明人洪应明说:“我有功于人不可念,而过则不可不念;人有恩于我不可忘,而怨则不可不忘。”两个“不可”和两个“不可不”,至情至理,这大概就是我国传统道德讲的“君子之心”吧。
为什么有功于人‘不可念”?那是怕居功自傲,甚至因功生过,善始而恶终。为什么过则“不可不念”?旧恶不忘,就能成为日后之师,从而赎旧过而不犯新过。为什么人有恩于我“不可忘”?感恩是一种美德,忘恩是一种不义,忘恩负义与狼心狗肺不二,一辈子都将受到良心谴责。为什么怨则“不可不忘”?忘记”比“宽容”更为大度,如果人人都死记着别人之怨,就会冤冤相报,人世间可能永无宁日。
感恩应该属于一种正面的、积极的心态。感恩与生活满足有很大的关联,我们中国有句老话:知足者常乐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把自己感激的事说出来、写出来能够扩大一个成年人的快乐———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,感激四季变化的鲜灵,感激过去他人的赠与,心中都会充满幸福,并从心灵深处由衷地喷涌出要为自己、为生活、为他人做些什么的巨大动力。
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追求幸福感的时代。我记得一位时尚界专家说过,眼下最受人们关注的时尚已不是获得眼球的快感,而是拥有精神与心灵的愉悦。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“如何获得幸福”的科学。它把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的****品质和美好心灵,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和倡导的。它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研究:一、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———幸福感、满意感、快乐感和对生活的忠诚;二、积极的心理特征———爱的能力、工作的能力、积极的人际关系、创造的勇气、审美体验、宽容和智慧等;三、积极的心理品质———公民的美德、利他行为、职业道德、社会责任感等。上面这位爱心女士的感恩行动中,不难发现这几个层面的特征。当我们在关注财富积累的时候,万不可忽视幸福感的增加,在人类社会中,资源是有限的,机遇也不会均等,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财富的,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乐的心情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。我们相信感恩的心会感染也会传递.,人必须感恩,必须懂得回报和响应,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地快乐起来,充实起来。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,每个人从社会得到一分收获,付出必须大大多于一分的回报,因为我们从小受到得是义务教育,我们国家机器要运行社会要稳定发展,我们个人要有社会卫生等方面的福利保障,等等。这就是社会,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,古今如此中外如此。员工与企业,企业与社会同出此理。我们的价值观境界是:付出大于回报,无我即有我。
“感恩”是一个“大含义”的词。对于个人之恩,忘了也就忘了不必过于计较,奶奶不是说“施恩于人不要记”吗!但是对于父母之恩,祖国之恩,人民之恩,却应该刻骨不忘。所谓感恩,就是要对给我们生命的父母,给我们衣食住行的工人农民,给我们现代化生活的科学家,心存感激,并以自己微薄之力回报他们和社会。
有人原本也心存感激,但在现实生活中一‘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,牢骚和怨气就替代了感激。岂不知,许多“不如意”恰恰反映着所受到的恩惠。假如你因为办房照手续复杂,平添了许多烦恼,就应想到,你已经告别了租房一族,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。假如你觉得每月电费节节攀升,别忘了那是因为电扇换了空调,地窖换了冰箱,搓衣板换了洗衣机。假如你因为塞车误了事,心情不痛快,要记着你从前步行或骑自行车的处境有多难。
总之,凡事都有两个方面,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,有得必有失。如果谁因为弊忘了利,或是因为失忘了得,就可能泯灭了心存的“感激”,更谈不上感恩了。
记住吧,感恩的人,一生快乐!简而言之,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法宝是:宽容的心、乐观忠诚和感激生活。 |